时间:2024-08-20
k1体育2017年10月末的上海崇明岛,设计丰收CEO丁婵和来自城里的白领、孩子们,以及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在农场里伴着深秋柔软的阳光收割水稻。很少干农活儿的城里人挥舞着镰刀,把水稻一把把割下。而在稻田边的小路上,各色颜料被肆意泼洒在地面,人们把轮胎一次次抱起再扔下,让粘着颜料的轮胎在地上撞击翻滚,灰色的路面上留下五颜六色的痕迹。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场,它取名叫设计丰收,由一群没有种地经验的设计师运营。在30亩土地上,除了稻田,还有4个蔬菜大棚、1个经过改造的创意大棚,在被大棚割裂开的小块土地上,种着秋葵、玉米、番茄等。羊圈、鸡舍也占有一席之地,还有科普园区和互动装置。农场虽小,“五脏”俱全。
丰收的喜悦和随性的艺术创作让整个农场都沉浸在欢笑之中,这种喜悦早在丁婵加入“设计丰收”团队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2007年,来自同济大学创意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娄永琪教授的带领下,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船来到了崇明岛仙桥村。
对岸就是“魔都”上海,但仙桥村却是原生态村庄的模样k1体育。这里没有任何旅游资源,整个村子只有一条主干道,村民种些粮食自给自足。村庄的户籍人口近2000人,但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年轻人都在上海或其他城市打工,大量房屋和土地闲置,整个村庄暮气沉沉。挂在门上的锁,锁住了房屋,也锁住了仙桥村的发展。
夜晚,村庄隐没在一片黑暗中,悄无声息。而对岸的上海却华灯初上,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刚刚开始。
在仙桥村,娄永琪要带着这些研究生寻找一个答案,一个解决城市病和农村空心化的方案,寻找让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娄永琪说,设计在上个世纪的飞速工业化和消费文化的全面扩张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所以团队要从设计入手,介入乡村。
通过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团队得出结论,城市和乡村是阴阳双生、互补的关系,彼此可以在保持特性的过程中促进资源的置换。他们对乡村养老、医疗等板块提出了修改方案,并把研究成果出版成书《Design Harvests》。在研究过程中,团队通过头脑风暴,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商业模式,他们想把这些商业模式从纸上搬到实践中k1体育,探索解决乡村和城市发展矛盾的方式。
2009年,设计丰收团队成立,作为娄永琪教授的学生,丁婵加入到团队中,从米兰理工大学毕业回来的雷炯也加入进来。这群看似和农村、农业毫不沾边的设计师,挽起裤管,走进了农田。
设计师们把这个方法称作“针灸式的可持续设计方略”。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就像针灸一样,刺激关键穴位实现对整个肌体的调整,最终打通城乡的脉络。
他们承包了30亩地,头两年什么都没种,丁婵解释“要养地”。村民长期喷洒农药、施化肥种植,让土壤失去了原有的肥力和生态平衡,团队要把土壤恢复原貌,让种植的农作物回归最本质的生长状态,形成可持续发展。
养地的两年中,团队在世界各国设计师的帮助下,开始搭建农场的基础设施。除了蔬菜大棚,一个用来进行创意设计的大棚也被建起。大棚的地板架空在土壤上,而非用水泥固定,为的就是当大棚拆除时土地仍然能够恢复种植。大棚里的灯罩,是邀请村子里专门做竹编的老师傅编织;从村民家里收集来的废旧门窗在大棚里搭建出一个商品展示区,用来展示农场种植的产品k1体育。
雷炯是团队的创意总监,她和设计师们不停地商讨、修改,想要把农场打造成一个处处充满可持续性以及艺术性的互动“游乐场”。
农场的鸡舍是可以移动的,团队会不定期让鸡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活,啄食由于没撒农药而产生的害虫;厕所是原生态的,用谷壳覆盖粪便而非用水冲,不仅可以消除味道,还能把发酵后的堆肥再撒到土地中成为天然肥料;鸭子游泳的池塘是一个艺术装置,设计师将大大小小的管子加在池塘旁边的栈道上,通过管子下面的听筒,能够听到鸭子划水的声音,而由于划水的轨道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修建农场的同时,团队还租了3间民居改造成民宿,在原有的老灶台旁新建起安装电磁炉的灶台,在后院盖起砖窑烤炉……
村民们感到好奇,这群“异想天开”的设计师要干什么?租了地不种、把房子越改越破,投入大量资金却没有收益,他们等着看这群年轻人出丑。但当两年后农场丰收时,村民们诧异了。这些设计师种出的米虽然颗粒比较小,但口感很好,能卖出比普通大米高三四倍的价格;一波又一波的人来到农场参加种植活动,民宿都爆满。村民开始承认,这些设计师确实厉害。
丁婵说,团队来到仙桥村时就没想过在短时间内改变乡村的面貌和村民的思想。他们要做的,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工作,让设计思维对乡村的作用得以体现,让乡村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在总公司的资金支持下,设计丰收团队不急不躁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用传统方法耕作植物,还原乡村本质生活,让城市人体验乡野趣味。
每到农作时节,团队就在网上发起活动,招募城里人一起到农场劳动。不定期举办烘焙、耕种等各式各样的培训和乡野奇乐会吸引城里人来乡村体验生活。农场也转亏为盈。
但赚钱并不是设计丰收的最终目的,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像仙桥村一样的乡村向集合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艺术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乡村的关注。
去年,设计丰收发挥自身在艺术领域的优势,发起“艺术家驻村项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征集艺术家到仙桥村进行创作,探索乡村发展新的可能性。来自意大利、英国等国的8位艺术家来到仙桥村,在一个月里进行艺术创作。村子墙壁上的彩绘、农场中的雕塑作品,都出自艺术家之手。还有些艺术家拍摄了影视作品,将这个小村的影像带到世界各地。
今年年初,两位来自台湾和马来西亚的90后艺术家走进了仙桥村,他们主要从事肢体艺术,希望能以仙桥家训为灵感,设计一套健康操。已经在村子里工作了7年的丁婵第一次了解到“仙桥家训”这个词。
原来,仙桥家训是仙桥村重要的传统文化,在村头有一堵墙上写着不同家庭的家训,被称为“仙桥家训墙”。设计师丁婵一度觉得这堵墙排版不够美观、字体也不好看,但从来没有留意过这堵墙上写着什么。这两位艺术家从网络上了解到仙桥村后,知道了仙桥家训的存在,于是慕名而来。
艺术家挨家挨户地了解家训的由来,再根据故事设计健康操并教给村民。30天后,两个年轻人带着村民跳起了健康操。仙桥家训也将被带到台湾、马来西亚,进而被带向世界。
丁婵说,这就是设计丰收团队要做的,让乡村和设计创新碰撞,产生可持续发展的效应。这种可持续发展也体现在当地年轻人愿意回乡工作。
留不住人是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在设计丰收团队也同样存在。核心团队无法天天驻守在村子里打理农场,谁来管理?团队陆续招聘了很多热爱乡土的年轻人,但由于都是外地人,在村子里很难找到年龄相仿的同伴,很难忍受乡村的寂寞,往往新鲜感过了之后就辞职了。丁婵总面对新人刚培训好就辞职的情况,她决定在崇明岛招聘。其实,项目成立之初曾尝试招聘本村人,当时的村民宁愿在上海开出租车也不愿意回家工作。
但让丁婵意外的是,这次招聘发出去,竟然收到不少应聘信。信里写到,这些在外地工作的人收入并不高,他们希望回到家里工作。
张英和倪莹杰就这样加入了团队,成为设计丰收农场和民宿的管家。倪莹杰是刚回来的90后,他不想过每天一杯茶一张报纸的生活,想做些有意思的事情,于是加入设计丰收团队。尽管在加入团队前,他并不知道设计丰收是做什么的,但他觉得,这是个有意思的团队。
设计丰收给仙桥村带来的改变,张英切切实实看在眼里。在设计丰收没有来之前,乡村落后、守旧。设计丰收的到来打开了新大门。看到效益,越来越多的村民效仿开办了合作社,一些民宿投资者也慕名前来租下村居改造成民宿。村委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建起了旅游服务中心k1体育,刚建起的足球场就是为来度假的游客提供运动的场所。
张英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她是嫁到仙桥村的媳妇,通过在设计丰收农场工作,她接触到以前接触不到的艺术家,学会带团队、带活动,她说,这份工作让她的生活更有意义。
丁婵说,所有的改变,都是因为农场是商业的,是能看到收益的。她对一场乡村创意峰会的标语很是赞同k1体育,“不考虑商业的乡村建设只是一场设计的狂欢”,在她看来,设计丰收不是公益组织,每一个乡村创新基地的核心都是全新的基于本土的乡野生活方式,然后利用跨界社群网络将更多的优质资源引入,将更多的闲置资源盘活,实现实质的城乡互动。
而设计丰收团队的核心要素,就是这些设计师带来创意,不断创新城乡互动的方式,艺术、活动、培训,不同的形式只是不同的载体,根本仍旧是“城乡融合”。
越来越多的乡村领导来参观过设计丰收农场,也有不少公司复制了这样的形式。丁婵说,团队并不害怕所谓的抄袭,形式可以模仿,但核心的创新理念和设计创新社群是其他公司模仿不了的。
她说,设计丰收农场是实验室,这里培育出的理念和方式将会被复制到更多乡村,逐步在中国的每个城市和乡村中建立像设计丰收农场一样小而互联的创新中心,通过良好的互动来织网,运用这张网来解决城乡问题。
设计丰收的项目也入选“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项目,成为受全球关注的创新项目之一。丁婵说,设计丰收不是怀着满腔情怀到乡下建一栋房子后就没有了下文,他们要做一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个可持续就是解决农村的空心化,通过艺术与乡村的碰撞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就像他们的命名一样,“design harvests”设计丰收——设计带来丰收。